香帅老师在《北大的金融学课》中讲预期思维一节,有几个观点值得关注。

1)金融市场喜欢讲「预期管理」,想尽办法向市场传达信号,让市场相信你的未来,这样能最大限度撬动资金资源,加大预期变成现实的概率。金融市场是不在意过去的,一切金融资产的价格取决于市场对它的未来的预期。

金融学者喜欢用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资产的价格,是因为资产价格服从于某些随机数的分布规律,分析历史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这些随机数的分布规律。但只要遇上强大的外部冲击,这些随机数的分布规律就可能失效,基于历史数据的分析就可能产生误导。

所以,金融模型和数据分析只能作为决策的参考,因为这是后视镜分析 (backward looking),而现实世界的演化里,这些规律随时可能失效。

2)如果把人看成一个金融资产,工资或薪酬就是市场对你的定价。这个价格和其他的金融资产类似,由市场对你的预期决定。

如果市场认为你有持续学习能力,有能力提升空间,有稳定工作的预判,对你的预期越长期、越稳定、越乐观,给你薪酬水平也就越高。


预期可能是金融投资中最重要的几个概念之一。著名的基金经理冯柳,在其投资系统中对「预期」的描述颇为经典:

在我看来,技术分析主要是找出趋势和预期同向运动并强化的机会,价值分析则可以在反向运动但最终会被预期改变的机会上下注。

金融市场交易的是预期,也就是尚未发生的情况。一般市场会按未来6个月到一年的预期交易,而不是基于目前的情况。这就是为什么永远不能只看当下,而是要预想未来18个月的情况。

市场的趋势会强化人对事物的预期,而人们对事物的预期又会继续影响市场的趋势,两者之间相互影响。

市场的有效性在资产定价上的效率,可能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高。


本文来自 「曼福吉的分享」https://xiaobot.net/p/MindForge 小报童专栏
详情请见:付费专栏:《曼福吉的分享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