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意识偏见
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解释无意识偏见。
你有一个玩具盒子,盒子里有很多不同的玩具,有的是蓝色的,有的是粉色的。有一天,你的好朋友小明来玩,你想跟他分享玩具。你可能会想:“小明是男孩子,他一定更喜欢蓝色的玩具” ,你直接拿了蓝色的玩具给他。
但其实你并不知道小明喜欢什么颜色,你只是“觉得”男孩子都喜欢蓝色。
这就是无意识偏见,就像我们的脑袋里有一个小声音,在没有问过别人的情况下,就自动帮我们做了决定。这个小声音让我们忽略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。
就像小明,他可能最喜欢粉色。
无意识偏见是我们大脑没有感知到的一种自动化判断倾向。
大脑在进行决策和判断时,会自动激活一些隐含的联系和假设,这些联系和假设往往来自于我们的成长环境、社会文化浸润和个人经历的累积。
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,无意识偏见来自 system 1 的运作,大脑倾向选择最省力的思维方式。
无意识偏见形成的原因
生理层面:我们的大脑为了节省能量,会建立各种信息处理的捷径
心理层面:我们倾向于将新信息归类到已有的认知框架中
社会层面:我们从小接收的信息和观念会形成持久的潜意识印象
识别无意识偏见的方法
如果能意识到自己产生了无意识偏见,重新思考一次,我们的判断力就增强了。
Checklist:
观察自己在做快速判断时的第一反应
检查判断背后的依据是基于事实还是假设
思考自己是否用相同的方式对待特定群体
注意在遇到与预期不符的情况时的情绪反应
克服无意识偏见的策略
认知层面:理解偏见的心理机制,培养元认知能力(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觉察)
方法层面:建立客观的评估标准,使用结构化的决策工具
实践层面:主动接触多元化的群体,积累跨文化经验
第一次知道「无意识偏见」的概念,是看到 Chen Hao 的推文 。转眼间两年过去了,物是人非,有些感慨。
Hao Chen 2022年9月5日
今天晚上的分享,给我10分钟,我跟大家讲一个unconscious bias(无意识偏见)的事。
这个事在国内的公司里是不会有培训的,而且中国人从小到大的教育都不会有,
但是这个在很多外企里,是一个必修的培训课(可能是西方把这个事写在法律里了)。
我们需要明白,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偏见,特别是对你不了解的陌生人。无论你认为自己有多开明睿达。
所谓的偏见,就是歧视!偏见有两种,一种是有意识的偏见,一种是无意识的偏见。
一般来说,下面这几个方向是歧视的重灾区:性别、宗教信仰、种族、年龄、相貌、残疾、性取向,等。
但是除了这些以外,在别的地方也可能会有,比如:技术人员的鄙视链,或是技术人员看不上技术不好的人,
或是技术观点不同的,或是对对方的行为和表现不认可而产生了歧视......
这些地方产生的偏见可能自己都不能意识到,这就是unconscious bias,
这是很难避免的,当大脑快速工作时,它首先会访问熟悉的信息,这些熟悉的信息中,
就包含对与我们最熟悉和最熟悉的世界观相匹配的想法和观点,其中也自然包括了相应偏见和歧视。
在无意识的偏见中,是没有恶意的,但是,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,虽说你没恶意,
但是别人则会有别的一种解读,轻则造成矛盾,重则会造成网暴或法律问题。
一般来说,外国公司全主要是把这个培训用于面试和招聘阶段,希望面试官能避免自己的"无意识偏见",
这样可以让自己和公司更为专业和职业化,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。
所以,在面试的过程中,以下的问题是不能问的:
1)对方的政治倾向、宗教信仰、种族、性取向,等等......
2)其他隐私,比如:年龄(对于年龄比较大的人的歧视)、家庭出生、
是否生育(中国的公司特别喜欢问女性这个问题),等等......
在面试的过程中,对于对方的一些你不能同意的观点和行为,
我们都要努力做到"不动声色",刻意择主观的情绪,就事论事,与对方增进沟通。
对于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,可以以请教的姿态让对方教教你,
树立自己的成长心态,因为这样人会比较容易接受改变。
对于有争论的问题,一定要就事论事,在辩论的过程中,以表达观点为主,不要以说服对方为主。
多看对方好的地方,毕竟,面试不是一场找缺点的游戏,而是寻找应聘的亮点,看他是否适合我们,
如果找不到应聘者的亮点,那么我们的面试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。
本文来自 「曼福吉的分享」https://xiaobot.net/p/MindForge 小报童专栏
详情请见:付费专栏:《曼福吉的分享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