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 Logseq 使用实践
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4年6月21日 凌晨
近两年陆陆续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 Logseq 实践的文字,零散不易查找阅读,抽空整理成一篇文章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Logseq 光速入门
Logseq 是个不错的工具,就是学习曲线有点陡峭,上手不太容易,最开始可以从 journal 开始,进行日常记事并使用任务管理功能安排日程。
Logseq 的高阶用法是利用 query 建立自己的工作流 (workflow),使用基于 Query 的 workflow 提示 next action 是 Logseq 最精华的功能,Logseq 的资深用户都是 Query base workflow 的爱好者。
但是入门还是建议从基础功能的使用开始 (日志,双链,大纲,本地存储 )。我自己写过 Logseq 四篇,现在由于笔记系统上手熟练,输出反倒不如从前,有点惭愧。
Logseq 试用报告
Logseq 使用小结(二)
Logseq 使用小结(三)
我正在使用的 Logseq Plugin
关于 Logseq 的使用,Luhmann 写了不少高质量的 Logseq 文章,放在他个人的网站上 https://luhmann-logseq.notion.site 可以阅读一下。
Luhmann 写的经典文章 三个强大的工具和三个选择,内容非常得好,使用 Logseq 前阅读一遍可以少走许多弯路。尤其是三个选择这篇,在使用 Logseq 前如果不仔细思考,后期要推翻重来的话就非常麻烦了。
Three power-tools I wish I’d known about when I started using Logseq
- Templates
- Aliases
- Page-tags
Three Choices New Users Need to Make
- First choice: to use a daily journal or not?
- Second Choice: tags, hierarchy, or page-tags?
- Third choice: One graph for everything, or multiple graphs?
Logseq 同步功能的情况
只有赞助用户(Logseq Discord 服务器 Backer 角色)可以使用Logseq 官方提供的同步功能,但是 Logseq 官方提供的同步功能不太稳定。我在 Discord 上看到了太多数据丢失的例子,所以我不敢用。
同步导致数据丢失的情况在 Logseq 多端同步的用户中最为常见,多端同步指多个设备之间数据同步,比如 MacBook 和 iPhone 之间的数据同步。
我使用第三方网盘单向同步,只有一个设备和网盘自动同步(写网盘),其他设备读网盘后,手动复制一份数据。
最近看到许多 Community 用户使用 Syncthing 进行多端同步,效果好像不错,但我自己没有尝试这种方法。(推友 Mengxin Liu 反馈,Syncthing 同步效果也不太好)
Journal or Page ?
Logseq 用户经常会遇上一个问题,究竟是在 journal 写笔记还是新开一个 page 写。community Luhmann 用户给出他的 flowchat,我觉得写得非常好。
我自己的用法可以简单的概括为,在 Journal 记录较为零散的片段,在 Page 中对 Journal 中的片段进行重新组合Organize(聚合、重组、整合)。
Page 中保存较为正式的文字,Journal 中则会较为杂乱地记录想法。按照第二大脑 CODE 的说法,Journal 里 Capture ,Page 里 Organize 。
Journal 该写点啥 ?
哪些内容值得记录,是非常常见的问题。蒂亚戈•福特在《打造第二大脑》一书说认为,值得记录的内容一般有两类。
一类,直接从外部世界中获得,比如:
- 标记的重点:书籍或文章高亮(highlight)的内容
- 引用的佳句:播客或有声读物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容
- 语音备忘:移动设备上记录的语音片段
- 书签或收藏夹:你感兴趣的网页或社交媒体的链接
- 课程要点:参加课程,会议,演讲等活动收获的启示
- 图片:启发灵感的或有趣的照片或者图片
一类,从内部世界获得,比如:
- 故事:发生在你自己或者别人的趣事
- 洞见:对事物小的和大的见解
- 记忆:生活中不想忘记的经历
- 反思:写在日记上的个人想法和人生教训
- 沉思:随机在脑海里浮现想法(比如洗澡时)
虽然内心世界的感悟很珍贵,但是引起共鸣的内容(原文)也很有价值。原文的价值主要在下面两点:
- 溯源:使我们的思考有坚实的基础,有利于构建思考链条
- 启发:让我们产生共鸣的内容,可能再次给我们带来启发
我在 Logseq 的 Journal 中有两个保留内容 [[生活随记]] 和 [[每日心得]],在回顾笔记的过程中觉得这些内容还是挺有意义的。
这些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于日记,每天都对自己的经历进行记录就像照镜子一般,「每日三省吾身」 值得坚持。对待同一事物,不同时期的心境并不相同。记录下当下的感受,后期再回过来看感触还是挺大的。
使用 Logseq 进行时间登记
受图拉鼎的影响,利用 Logseq 启用严格的时间登记,效果不错。方法很简单,支持 markdown 的编辑器理论上都可行。
1 |
|
关于为什么要时间登记,可以阅读采访图拉鼎的播客 图拉鼎谈独立开发
使用 Logseq 定期回顾笔记
定期回顾自己的笔记大体有下面几个好处:
- 对抗遗忘曲线:尤其是文献笔记等自己不熟悉的笔记
- 推动知识内化,想法迭代:知识结构优化,新旧知识连接
- 遇见过去的自己: 挺好玩,挺有趣
- 影响现实:促进自我审视,提供思路和线索
Logseq 软件没有内置随机浏览笔记的插件,第三方提供的 Plugin 可以实现这个目的,从 MarketPlace 下载 logseq-random-note 或者 Logseq Banners plugin 即可。
在我的知识管理工作流(workflow)中定期回顾笔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,经常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,在 定期回顾笔记的好处 中有更加具体的阐述。
利用 Logseq 来实践卡片笔记工作流
总体思路
- 利用模板自动化输入笔记格式,完成闪念笔记、文献笔记、引用笔记、 永久笔记的输入的标准化
- 利用 query 来自动提示下一步的操作,使得整个工作流 actionable
fleeting note
- 在 daily journal 里利用模板写闪念笔记,将闪念笔记标记为 TODO (意味着后续需要采取行动),当闪念笔记被丢弃或者转为永久笔记后标记为 DONE
- 利用 query 在 journal 自动提示未完成的 闪念笔记,自动提示标记 TODO 的闪念笔记
reference note
- 在 daily journal 里利用模板写 reference 笔记,所有阅读过的资料都记录一条 reference 笔记
- 对于 reference 中的文章、论文、或书籍,需要深入分析的话,就新建一个页面在里面写笔记
- 利用 query 列出所有 reference 笔记,相当于拥有了个人的图书馆 (索引)
permanent note
- 在 daily query 页面利用模板写永久笔记,永久笔记自编号
- 在单独的页面写永久笔记具体内容,在永久笔记页面纪录来源,父永久笔记
使用 Logseq 时一定要多用 Template 功能,这是保证笔记格式一致性的关键,可以自动提示应该记录的信息,具体内容可以参考我前段时间写的 卡片盒笔记法总体思路与工作流
Zettelkasten + PARA 的 Logseq 实践
自从使用 Logseq 实践 Zettelkasten 后,我大致发了 1000 条推文,其中有阅读的文献笔记,也有自己思考的永久笔记。我在这两年的时间思考了大量的问题,受益匪浅。 写卡片笔记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思考,目前正在实践的 PARA 又证明可以推动项目的进展。
笔记工具有没有用,关键在于人,需要有方法论的支撑,如果没有方法论的指导,认为使用一个工具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,世界上没有这么神奇的工具。
PARA 使用分类的方法将所有的信息分成四类:Projects (可操作的短期目标),Areas (持续关注的长期目标),Resources (感兴趣的主题),Archives (前三类中不活跃的)
- Projects:短期目标,有截止时间 : 购买新电脑,写研究报告,设置新客厅家具 等
- Areas:长期目标和负责的内容:如 父亲,产品管理,健康,财务 等
- Resources: 感兴趣的主题:呼吸练习,摄影,咖啡,金融投资 等
- Archives :不再活跃的前三类:完成或暂停的项目,不再活跃的领域,不感兴趣的主题 等
PARA 并不是将东西放进文件夹的分类,而是识别你所负责的工作和生活的结构。关于 PARA 方法,我使用 Claude 翻译了 Tiago Forte 的文章 一秒钟内整理数字生活的系统,文章里有更加详细的介绍 。
不要神话双链笔记方法
用了两年的 Logseq 后,神奇的发现我好像不怎么使用双链了。
Journal 的好处是可以随时输入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字片段,心智负担很小。 但如果要真正对某个主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,需要将零碎片段的完整逻辑和前后关系串连起来。
真正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的是写文章,而不是依靠双向链接。 只要写文章的时候,你需要的所有内容都在同一个地方,具体的是用使用标签,还是文件夹都不是重要。
知识体系的构建是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迭代来实现,边界的延伸则可以跟随着自己的好奇心,学习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。
最近有一个体会,工具真的不重要,底层方法论才是重要的东西。